查看原文
其他

岷江,为什么造就了半个四川?

值得品味的 好酒地理局
2024-09-21

岷山与岷江作为古蜀文明的发祥地,

本就是一种源头的象征。



自雪山而来,汇长江东去,全长仅735公里的岷江,为什么造就了半个四川?

01
黄河和长江在这里“碰面”
明代以前,岷江一直被视为长江之正源,直到徐霞客在《江源考》中纠正源头为金沙江。

这种误以为,一部分源于岷江在灌溉、航运上的重要作用,一部分可能缘自人们对岷山的崇拜。

|山河环抱中的“U型”河谷地带,从来便是孕育文明与生命的摇篮。

“唯远唯长”是确定河流源头的普遍准则,金沙江长3374公里,而岷江只有735公里,如果说徐霞客的科学考证是出于唯物主义,那么古人的认知就不可避免地有些客观唯心色彩。

 

和长江一样,岷江的源头也有过争议。

 

学界判断,大渡河才是岷江正源,但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以岷山南麓的东、西二源为源头,其中东源的弓杠岭是正源。

 

毕竟神秘的岷山,作为古蜀文明的发祥地,本就是一种源头的象征。

|川西北松潘县和九寨沟县交接的弓杠岭,海拔3480米。

岷山又被称为“蜀山”。
以山水为族名,以山水之神为本民族的祖先,是中国上古氏族之通例,所以这里是蜀人之山,是古蜀人精神文化的起源,而并不仅仅是古蜀人赖以生产和发展的环境。
在四川今天的境域图上,东部是密集的城市,西部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组成,后者因其偏远而成川西秘境,也成为四川发展最为缓慢的地方。
 
然而,五六千年前,以岷山为主的岷江上游,其实才是四川境内文化最为发达的地方。
 
西汉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记载道,“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
 
相传蚕丛氏和蜀山氏就是最早建立古蜀文明的人,他们世代居于岷山,后来才沿岷山河谷走出岷山,迁移至成都平原。

此后,他们接连创造了营盘山文化、宝墩文化和以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为代表的青铜器文明,勾勒出古蜀文明演化的轨迹。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位于岷山山脉南麓的茂县营盘山,至今仍保留有5000多年前古蜀人先祖的生活遗迹。对营盘山遗址的数次考古中,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文物,让“营盘山文化”得以自成一脉,成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
该遗址的面世,也让岷山被放到了更大的文化序列中。
营盘山遗址考古发现,不仅出土的文物与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尤为相似,就连人骨的体质特征也属于“古西北类型”。
这说明,岷山还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重要的民族通道与文化通道。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岷山山脉从甘肃东南岷县南部延伸到四川峨眉山,自西北向东南,有数百公里。

在横断山的“七脉六江”中,岷山位于最东段,“占地”最狭,却是其中文化色彩最为丰富的山脉。

在意想不到的数千年前,岷山这条通道上就已经有了大规模的人类迁徙,先民们翻山越岭,用漫长的徒步跋涉,实现了遥远两地之间的文化流动和民族融合。

古蜀人似乎生来就有征服险山恶水的勇气和毅力。

源出岷山的岷江,作为古蜀人东出岷山的必经之路,自然也不简单

02

是藏羌走廊,也是佛教入蜀之路


从上游的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到中游的都江堰、青城山、乐山大佛,再到下游的“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岷江在自然景观、人文遗产和城市建设上,串联了一个最精彩的四川。

|九寨沟熊猫海,海拔2574m,为冰川堰塞湖,因熊猫在此活动而得名,水位呈季节性变化。

岷江,是四川省当之无愧的“母亲河”。

这条“母亲河”,自古以来承担着灌溉、供水、航运、泄洪的重任,也充当了四川文化繁荣的大动脉。

当年古蜀人走出岷山,大致沿着岷江来到中下游地区,古代文明的扩展就这样由西向东逐渐推进。几千年前,岷江把上游最发达的文化,逐渐带到了中下游地区。

岷江上游,还有一个民族学上的名字,叫做“藏羌走廊”,这就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名字的来源。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横断山虽然阻碍了东西交通,但南北方向的峡谷却形成了一条条交通道路,很多民族沿着峡谷南北迁移。

岷江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之间,让东部的汉族与西部的少数民族相遇,生活在两地之间的藏族和羌族,相互迁移、融合,并与汉族文化形成交流。

此外,岷江流域的宗教资源也相当丰富,如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青城山是道教的发源地等。

岷江沿线分布了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五大宗教类型。佛教在东汉末传到了成都,伊斯兰教在明代传到了成都。

其中,佛教文化在蜀地的出现与发展与岷江有重要的关联。

|坐落于岷江流域的乐山大佛,显示着岷江丰厚的人文底蕴。

按照早期佛教文物的分布,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主要集中在洛阳、徐海地区,江南地区以及巴蜀西南地区。

学界通过对文物和文献记载的对比,发现洛阳和江南地区的佛教文物和佛教传播的记载能基本对应,传播的方式和线索也很清楚。

唯一例外的,便是巴蜀地区。

巴蜀地区出土的早期佛教问问年代在东汉三国之际,而文献记载的则要晚至东晋。信息混沌的历史遗迹,年久失传的文献资料,让“佛教入蜀”显得尤为神秘。

|成都自古至今都是佛教生长较为自由的空间,在其发展的时间线中,岷江承担了辅助的地位。

不过,考古学家们发现,巴蜀西南地区出土早期佛教文物,主要分布在成都地区和出入巴蜀的水路交通线上。
连接起这些出土地点,就有了一幅呈南北走向的佛教初传巴蜀的大致路线图。
岷江,正好是出成都北上的两条路线之一——自西北上,经茂汶,出松潘,逾岷山,转河湟,与西域丝绸之路相接。

而成都南下的两条路线中,也有一条是顺岷江而下,这条道因当时将岷江上游的成都与长江中游的城市江陵链接,被称为“成都-江陵道”。

这沿岷江北上和南下的两条路线,前者对四川早期佛教传播起过辅助作用,后者起过主导作用,是主要通道。

岷江的存在,贡献了蜀地重要的文明构成。

03

没有岷江,还会有天府之国吗?


俯瞰岷江流域,它由北至南铺陈在四川省正中,上至岷山,下接长江,串联起了成都、乐山、眉山和宜宾,仿如带状心脏。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如果没有这颗“心脏”,天才如李冰,恐怕也造不出今天的天府之国。
四川盆地的西北侧与川西高原之间,有一道天然的界限,龙门山脉,它守护着成都平原的西北门户。
几十万年来,岷江、西河、斜江、南河、澈江、石亭江、绵远河等多条河流冲出龙门山,携带的泥沙卵石沉积物在龙门山前形成冲积扇,日夜不息,于是才有了成都平原。

|岷江流域的成都平原,又名川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大致是邛崃山、龙泉山围成的区域,面积约2.3万平方千米。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岷江作为其中最大的河流,对成都平原冲积扇的贡献自然也最大。

天府之国并非生而有之,那里曾是蛮荒湿地,丛林密布,经过了由古湖沼到冲积平原的自然演变,以及古蜀先民的拓荒垦殖,才奠定了后来农耕沃野的根基。

都江堰作为人类工程,对天府之国的形成起了关键的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古蜀先民迁移至成都平原后,防涝成为抵抗天灾的头等大事——岷江在都江堰地区冲出峡谷,奔泻千里,无序的水网在成都纵横交错。

直到战国时期,秦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利用分水鱼嘴把岷江分内外江而治,内外六四分。

外江成为金马河用于排洪,内江流入成都平原用于灌溉,当时被分流为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与江安河,其中柏条河与走马河又合为成都的“府南河”。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地质学家范晓是这样形容的:“都江堰以上的岷江,呈单一的峡谷河道,至都江堰便脱离了崇山峻岭的束缚,自由散流入宽广的成都平原。都江堰的渠首工程,借地势,依水势,将岷江稍加拨弄,它便水旱从人,自然调节。”
经过人为调节的岷江,从激流、阔流,变得平缓温柔。
坐在望江楼公园的茶寮里,府南河水就在脚下,修整河床的挖掘机停在河道里,也才被淹没大半个车轱辘。 
成都是没有大江大河的城市,但水系却很发达,岷江水的合理分配,科学滋养了天府之国。
说起岷江,总要说起都江堰与成都,岷江造就了成都,等同造就了半个四川。

04

四川古代经济格局的“话事者”


历史上,岷山与岷江对西南的地缘政治有着重要作用,那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政治要塞,往往也是经济动脉。

秦代以后,四川盆地的开发,最早就是从岷江两岸开始的——前文提到的佛教兴盛,便是岷江两岸商贸繁荣的印记,此外,也有许多依赖岷江流动的商品可以作为证据。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岷江畔的宜宾、乐山等地,盛产茶叶、柑橘,这些物产顺着岷江沿线的古道被销往西北的青藏高原地区,而青藏高原的上等毛皮、马匹则通过岷江水运用长江水道运往内地。

自贡盛产的井盐,通过沱江与岷江水系被运往整个四川盆地以及康藏和云贵。

此外,丝绸布匹也由岷江往上被送往藏羌地区。岷江两岸丝织业在历史上十分发达,青城山、青衣江、青神县等名称的由来,其实均和桑蝉丝织业有关。《读史方舆纪要》载,青神县西魏设县,盖取桑蝉之神“青衣以劝农桑”。

这些物产之外,药材、香料、铁器、瓷器等也曾是这里流通的主要物资。

当然,岷江的经贸发展,也影响了四川尤其是酒都宜宾的酒业格局。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宜宾老城区范围至民国时期记载有15处白酒作坊,其中临岷江者多而临金沙江者少,临岷江者有利川永、全恒昌、天锡福等11处,囊括了五粮液的8处古代酿酒作坊。

此外,宜宾老城区上游的永乐古窖明代槽头坊酿酒遗址,也位于岷江旁边。

我们曾分析过这些老作坊布局的原因,临江边分布一是因为取水方便,二是因为江边有码头和繁荣的贸易,而当时的酒坊是前店后坊格局。

但至于为何分布在岷江多过金沙江,未曾有明确的结论。

有一种说法是,岷江与金沙江相比,汛期水变浑的时间更短,但考虑到汛期与白酒夏季停产的时间大致相同,这并不足以决定老酒坊的分布。

也有说法是,岷江裹挟而来的卵石和沉积的土质,最适宜建造窖池。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但更重要的原因,其实是岷江沿线发达的商贸——岷江和金沙江所经方向或和交通体系不同,指向的贸易地点和贸易内容不同,商贸体量及重要程度自然也就不同。

金沙江一线是通往滇、黔地区,以昭通等地为代表的交通路线。现靠近金沙江的走马街还留有清代云南籍商人修建的云南会馆——滇南馆。

而以宜宾为起点,岷江上通乐山、成都等大型城市,其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及贸易量与滇黔等地相比应更多、更大。

清代到民国时期,宜宾有“十一渡八帮”,“八帮”即八大船帮,在岷江和金沙江各有四帮。
其中专为大船打驳装载的“五板帮”位于岷江南岸,说明这一流域大船较多,商贸体量更大。

总体而言,岷江流域在当时宜宾的商贸体系中应更加重要,这应是宜宾城区岷江沿岸作坊比金沙江沿岸作坊多的原因。

不过,最有力的证明,还是矗立在岷江畔的五粮液。

05

谁坐拥岷山岷江酿酒之利?


如果说黄淮、长江、赤水河是好酒的集中地,是无数酒企共享的美酒河。
那么岷江,几乎是被五粮液独享的,它住岷江尾,对岷江有着天然的独占性。
现代诗人白航曾写,“人之头黄帝,诗之头李杜,江之头宜宾,酒之头五粮液。”这里的“江之头”,是指长江。
但对五粮液来说,岷江带来的冰川雪山融水,为其酿酒用水提供了独有的纯净和优质。
据了解,五粮液酿酒用水,取自岷江江心古河道水。1987年,五粮液为更好地利用岷江的优质水源,经科学测绘后,垂直打入地下90米深,引岷江江心水用于酿造。
|坐落于四川宜宾的五粮液如今成为文化名酒的典范。

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在《安乐泉颂》自序中说,“锁江安乐泉为僰道第一,姚君玉取以酿酒,甚清而可口,饮之令人安乐,故余兼二义名之曰安乐泉,并为作颂”。

黄庭坚所述的“锁江安乐泉”,宋时在“锁江石”附近,与岷江江心水同源,而姚君玉取安乐泉水所酿之酒,正是五粮液的前身“姚子雪曲”。

深入地下的江心水,从遥远的冰川雪山而来,所富含的矿物质,成为酿酒微生物生产演化的好助手,也为优质酒体提供助益。

“岷江流经了700多公里才到达宜宾,其中属于冰川水的物质还有吗?”我们问地理冰川学家、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敬。

他回答说,“当然还有,流域越大,流经的地质环境越多,物质越丰富,每种微量元素逐渐减弱,但是种类却更加丰富,这是一种博大,博大才能精深。”

五粮液所享用的冰川水,来自岷山最高峰,海拔5588米的雪宝顶

如果依山系划分中国的冰川分布的话,四川境内则分布发育着五处现代冰川作用区,分别是雀儿山冰川区,沙鲁里山冰川区,大雪山冰川区,邛崃山冰川区和雪宝顶(属岷山山系)。

如果依水系划分的话,又可以分为六处冰川作用区,分别是金沙江流域冰川区,雅砻江流域冰川区,大渡河流域冰川区,岷江流域冰川区,涪江流域冰川区和嘉陵江流域冰川区。

其中,雪宝顶冰川区是中国现代冰川作用区最东的界限,甚至还可以说是亚洲现代冰川作用的最东界限。

雪宝顶的西坡发育了七条现代冰川,面积为2.49平方千米,属于岷江流域,最大的一条冰川编为7号,以雪宝顶命名,就叫作雪宝顶冰川,长1.5千米,面积1.2平方千米。

也就是说,岷江尾的五粮液,汲取了雪宝顶冰川最多的“营养”。

|岷山最高峰——雪宝顶发源出的冰川孕育着岷江流域。

而东坡唯一一的一条冰川,属于涪江流域。
长度仅仅0.6千米,面积0.15平方千米,其融水却补给了中国最著名也是最美丽的黄龙高山喀斯特钙化泉池群,并通过黄龙景观区最终汇入涪江的源流。
舍得酒业,就在涪江的臂弯里。

|涪江边上的沱牌舍得文化旅游区  图源/舍得酒业

张文敬认为,雪宝顶冰川虽然条数少,面积也不大,但是“物以稀为贵”。因为,雪宝顶冰川已是最东,人们绞尽脑汁也在中国的东部庐山、黄山以及广东、福建沿海低海拔地区也找不到冰川的遗迹。
冰川水到底为五粮液带来了多大的作用,我们不得而知,目前也没有十分深入的公开研究数据,但历史上的五粮液千百年来用着岷江水,必然是有渊源的。
 
可以说,岷江造就了半个四川,不止是经济、文化、城市,它也参与造就了川酒。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视觉中国。)

参考文献:

[1]张文敬,天府四川——也是冰川的故乡

[2]陈卫东,王天佑.浅议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J].四川文物,2004(03):15-21.
[3]李沛容,邹立波.从考古文化遗存看古蜀文化的西向传播[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5(02):24-32.
[4]刘睿.宜宾城区白酒老作坊的空间分布研究[J].四川文物,2022(03):96-106.
[5]张崇富.岷山考辨三题:位置、指称与古蜀人[J].老子学刊,2019(01):99-110.
[6]范晓. 四川盆地的地质地理环境与人居环境[C].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9.
[7]孙松林,宋爽.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对岷江上游聚落景观的影响研究[J].中国名城,2019(08):89-96.


关注好酒地理局
发现好酒的自然人文之美
更多好文……

好酒地理局所发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创作品,均受法律保护。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篡改、删减等。
原文转载请在公号回复【转载】联系授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好酒地理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