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为什么造就了半个四川?
岷山与岷江作为古蜀文明的发祥地,
本就是一种源头的象征。
自雪山而来,汇长江东去,全长仅735公里的岷江,为什么造就了半个四川?
这种误以为,一部分源于岷江在灌溉、航运上的重要作用,一部分可能缘自人们对岷山的崇拜。
“唯远唯长”是确定河流源头的普遍准则,金沙江长3374公里,而岷江只有735公里,如果说徐霞客的科学考证是出于唯物主义,那么古人的认知就不可避免地有些客观唯心色彩。
和长江一样,岷江的源头也有过争议。
学界判断,大渡河才是岷江正源,但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以岷山南麓的东、西二源为源头,其中东源的弓杠岭是正源。
毕竟神秘的岷山,作为古蜀文明的发祥地,本就是一种源头的象征。
岷山山脉从甘肃东南岷县南部延伸到四川峨眉山,自西北向东南,有数百公里。
在横断山的“七脉六江”中,岷山位于最东段,“占地”最狭,却是其中文化色彩最为丰富的山脉。
在意想不到的数千年前,岷山这条通道上就已经有了大规模的人类迁徙,先民们翻山越岭,用漫长的徒步跋涉,实现了遥远两地之间的文化流动和民族融合。
古蜀人似乎生来就有征服险山恶水的勇气和毅力。
02
从上游的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到中游的都江堰、青城山、乐山大佛,再到下游的“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岷江在自然景观、人文遗产和城市建设上,串联了一个最精彩的四川。
岷江,是四川省当之无愧的“母亲河”。
这条“母亲河”,自古以来承担着灌溉、供水、航运、泄洪的重任,也充当了四川文化繁荣的大动脉。
当年古蜀人走出岷山,大致沿着岷江来到中下游地区,古代文明的扩展就这样由西向东逐渐推进。几千年前,岷江把上游最发达的文化,逐渐带到了中下游地区。
岷江上游,还有一个民族学上的名字,叫做“藏羌走廊”,这就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名字的来源。
横断山虽然阻碍了东西交通,但南北方向的峡谷却形成了一条条交通道路,很多民族沿着峡谷南北迁移。
岷江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之间,让东部的汉族与西部的少数民族相遇,生活在两地之间的藏族和羌族,相互迁移、融合,并与汉族文化形成交流。
此外,岷江流域的宗教资源也相当丰富,如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青城山是道教的发源地等。
岷江沿线分布了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五大宗教类型。佛教在东汉末传到了成都,伊斯兰教在明代传到了成都。
其中,佛教文化在蜀地的出现与发展与岷江有重要的关联。
按照早期佛教文物的分布,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主要集中在洛阳、徐海地区,江南地区以及巴蜀西南地区。
学界通过对文物和文献记载的对比,发现洛阳和江南地区的佛教文物和佛教传播的记载能基本对应,传播的方式和线索也很清楚。
唯一例外的,便是巴蜀地区。
巴蜀地区出土的早期佛教问问年代在东汉三国之际,而文献记载的则要晚至东晋。信息混沌的历史遗迹,年久失传的文献资料,让“佛教入蜀”显得尤为神秘。
而成都南下的两条路线中,也有一条是顺岷江而下,这条道因当时将岷江上游的成都与长江中游的城市江陵链接,被称为“成都-江陵道”。
这沿岷江北上和南下的两条路线,前者对四川早期佛教传播起过辅助作用,后者起过主导作用,是主要通道。
岷江的存在,贡献了蜀地重要的文明构成。
没有岷江,还会有天府之国吗?
俯瞰岷江流域,它由北至南铺陈在四川省正中,上至岷山,下接长江,串联起了成都、乐山、眉山和宜宾,仿如带状心脏。
岷江作为其中最大的河流,对成都平原冲积扇的贡献自然也最大。
天府之国并非生而有之,那里曾是蛮荒湿地,丛林密布,经过了由古湖沼到冲积平原的自然演变,以及古蜀先民的拓荒垦殖,才奠定了后来农耕沃野的根基。
而都江堰作为人类工程,对天府之国的形成起了关键的作用。
古蜀先民迁移至成都平原后,防涝成为抵抗天灾的头等大事——岷江在都江堰地区冲出峡谷,奔泻千里,无序的水网在成都纵横交错。
直到战国时期,秦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利用分水鱼嘴把岷江分内外江而治,内外六四分。
外江成为金马河用于排洪,内江流入成都平原用于灌溉,当时被分流为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与江安河,其中柏条河与走马河又合为成都的“府南河”。
04
历史上,岷山与岷江对西南的地缘政治有着重要作用,那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政治要塞,往往也是经济动脉。
秦代以后,四川盆地的开发,最早就是从岷江两岸开始的——前文提到的佛教兴盛,便是岷江两岸商贸繁荣的印记,此外,也有许多依赖岷江流动的商品可以作为证据。
岷江畔的宜宾、乐山等地,盛产茶叶、柑橘,这些物产顺着岷江沿线的古道被销往西北的青藏高原地区,而青藏高原的上等毛皮、马匹则通过岷江水运用长江水道运往内地。
自贡盛产的井盐,通过沱江与岷江水系被运往整个四川盆地以及康藏和云贵。
此外,丝绸布匹也由岷江往上被送往藏羌地区。岷江两岸丝织业在历史上十分发达,青城山、青衣江、青神县等名称的由来,其实均和桑蝉丝织业有关。《读史方舆纪要》载,青神县西魏设县,盖取桑蝉之神“青衣以劝农桑”。
这些物产之外,药材、香料、铁器、瓷器等也曾是这里流通的主要物资。
当然,岷江的经贸发展,也影响了四川尤其是酒都宜宾的酒业格局。
宜宾老城区范围至民国时期记载有15处白酒作坊,其中临岷江者多而临金沙江者少,临岷江者有利川永、全恒昌、天锡福等11处,囊括了五粮液的8处古代酿酒作坊。
此外,宜宾老城区上游的永乐古窖明代槽头坊酿酒遗址,也位于岷江旁边。
我们曾分析过这些老作坊布局的原因,临江边分布一是因为取水方便,二是因为江边有码头和繁荣的贸易,而当时的酒坊是前店后坊格局。
但至于为何分布在岷江多过金沙江,未曾有明确的结论。
有一种说法是,岷江与金沙江相比,汛期水变浑的时间更短,但考虑到汛期与白酒夏季停产的时间大致相同,这并不足以决定老酒坊的分布。
也有说法是,岷江裹挟而来的卵石和沉积的土质,最适宜建造窖池。
但更重要的原因,其实是岷江沿线发达的商贸——岷江和金沙江所经方向或和交通体系不同,指向的贸易地点和贸易内容不同,商贸体量及重要程度自然也就不同。
金沙江一线是通往滇、黔地区,以昭通等地为代表的交通路线。现靠近金沙江的走马街还留有清代云南籍商人修建的云南会馆——滇南馆。
而以宜宾为起点,岷江上通乐山、成都等大型城市,其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及贸易量与滇黔等地相比应更多、更大。
总体而言,岷江流域在当时宜宾的商贸体系中应更加重要,这应是宜宾城区岷江沿岸作坊比金沙江沿岸作坊多的原因。
不过,最有力的证明,还是矗立在岷江畔的五粮液。
谁坐拥岷山岷江酿酒之利?
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在《安乐泉颂》自序中说,“锁江安乐泉为僰道第一,姚君玉取以酿酒,甚清而可口,饮之令人安乐,故余兼二义名之曰安乐泉,并为作颂”。
黄庭坚所述的“锁江安乐泉”,宋时在“锁江石”附近,与岷江江心水同源,而姚君玉取安乐泉水所酿之酒,正是五粮液的前身“姚子雪曲”。
深入地下的江心水,从遥远的冰川雪山而来,所富含的矿物质,成为酿酒微生物生产演化的好助手,也为优质酒体提供助益。
“岷江流经了700多公里才到达宜宾,其中属于冰川水的物质还有吗?”我们问地理冰川学家、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敬。
他回答说,“当然还有,流域越大,流经的地质环境越多,物质越丰富,每种微量元素逐渐减弱,但是种类却更加丰富,这是一种博大,博大才能精深。”
五粮液所享用的冰川水,来自岷山最高峰,海拔5588米的雪宝顶。
如果依山系划分中国的冰川分布的话,四川境内则分布发育着五处现代冰川作用区,分别是雀儿山冰川区,沙鲁里山冰川区,大雪山冰川区,邛崃山冰川区和雪宝顶(属岷山山系)。
如果依水系划分的话,又可以分为六处冰川作用区,分别是金沙江流域冰川区,雅砻江流域冰川区,大渡河流域冰川区,岷江流域冰川区,涪江流域冰川区和嘉陵江流域冰川区。
其中,雪宝顶冰川区是中国现代冰川作用区最东的界限,甚至还可以说是亚洲现代冰川作用的最东界限。
雪宝顶的西坡发育了七条现代冰川,面积为2.49平方千米,属于岷江流域,最大的一条冰川编为7号,以雪宝顶命名,就叫作雪宝顶冰川,长1.5千米,面积1.2平方千米。
也就是说,岷江尾的五粮液,汲取了雪宝顶冰川最多的“营养”。
参考文献:
[1]张文敬,天府四川——也是冰川的故乡